导 读 年代传奇剧扎根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这一鲜明创作特点使之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吸引了大批观众。近期在央视热播的《珠江人家》开创性地将岭南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粤中医药、粤菜、粤剧三大行业相关元素相交融,以国民革命和抗战为历史背景,以陈家三兄妹的家门变故和成长轨迹为主线,展示岭南的历史文化积淀,弘扬红色文化,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年代传奇体验。 一、以小见大刻画时代风貌, 浓墨重彩塑造大时代中的小人物 广东省在近代革命战争史中有诸多红色文化资源可供挖掘,如广州起义就是“中国无产阶级建立苏维埃政权之英勇的尝试”,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广州苏维埃政府,这就是《珠江人家》开篇的重要历史背景。剧集开篇便刻画了陈家的灭满惨案,以悬疑色彩吸引观众眼球。随着剧情的推进可以知道,被灭门的就是主角父母——佛山地下党员陈煜卿、谢大雪夫妇。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戮共产党员和与其有关联的群众,陈家因为保护地下党员转移而被杀害,由此陈家三兄妹才开始流亡。大哥陈山河被何记生药铺掌柜何玉良收徒,何玉良则因为被怀疑给在广州起义斗争中受伤的共产党员治伤,而被反动派残忍杀害。这直接迫使陈山河必须迅速成长,担起药铺的重任。 在情节刻画上,人物命运与历史事件紧密相连;在人物塑造上,陈家父母的大义、地下党员的勇敢以及无辜群众遭受的苦难都与反动派的残忍狠毒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说从一开始陈氏兄妹的家恨就同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相交织,历史时代之变与人物命运之变息息相关。该剧创新性的架构和讲述小人物在大历史中的成长故事,以一家之视角深刻解读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岭南人的成长史与广东近现代革命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革命史”之间的息息相关,贯彻了正确的历史观,也具有浓厚的地方人文气息,主题的高立意和故事的烟火气实现了高度融合。 二、以成长叙事传递精神力量, 精巧布局铺展人物命运 在叙事结构上,开篇三兄妹的分离自然地产生了三线叙事,让观众对后期是否能够获得“三线合一”的团圆结局产生期待。在走向团圆的过程中,兄妹三人的反复错过更显命运无常,形成戏剧张力。 在情节设计上,大哥陈山河橘皮换陈皮,这令坚守粤药品质的师傅勃然大怒,“这世上有两样东西不能造假,第一个就是救人的药、第二个还是!”掷地有声的台词表面上是对陈山河的斥责教导,另一方面则展示了粤药人的工匠精神。尤为精巧的是小妹陈立夏和师兄金慧荣这条线:师兄身为男子不愿唱旦角,却为了保护戏班和拯救立夏,以挽救粤剧于生死之间的传奇人物勾鼻章为榜样,自愿成为团长夫人的“干女儿”。这一设计颇有与传统戏曲《思凡》“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和影片《霸王别姬》程蝶衣“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的呼应之感。这让金慧荣的选择出乎观众意料却又不显突兀。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师妹立夏作为女子本不能上船进入戏班,却假扮男孩留下学习刀马旦,并在后期剧情中努力破除旧俗创新戏剧形式,推动男女合班。师兄成长为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师妹的思想也在戏曲改革、社会思潮的变化当中逐渐进步。这样兼具深意和创意的“男女错位”剧情设置是令人惊喜的创新,极具戏剧性和故事性。 三、以镜头美学呈现岭南匠心, 助力湾区文化符号强力传播 近年来岭南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飙升,粤菜、粤语、粤药如跌打万花油和安宫牛黄丸、广东凉茶、纪录片《寻味顺德》、粤剧《宝莲灯》《穆桂英挂帅》等极具辨识度的粤文化符号均为观众打开认识岭南、爱上岭南的窗户,让岭南文化获得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认同和喜爱。《珠江人家》在传递文化符号上独具匠心:“戏坊,戏乐声声唱出粤韵创新曲;江上菜舫,蔬果飘香传承粤味烟火气;坊间药铺,医者仁心守护粤药济世方。”剧集通过人物塑造深度展现了岭南人的精气神,通过“服化道”的呈现来铺展了一幅色香味俱全的“珠江上河图”:“色”是郁郁葱葱的岭南风光,是粤剧的浓墨重彩;“香”是粤菜香气,也是人间烟火气,传递着触动人心的脉脉温情;“味”则是粤药香味、粤菜美味、粤剧勾脸的铅粉松烟的味道,令人回味悠长。 在镜头美学上,虽然剧集故事植根于革命年代,主题关联家破人亡和报仇雪恨,但是整体布景和色调却是温暖明亮,着意展示出广东地区的人间烟火,背后折射的是广东人民热爱故土、乐观进取、豁达务实的奋斗精神,即便在动荡的年代里仍然洋溢着家国情怀和市井温暖。 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珠江人家》播出首周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率破2%,作品的好成绩来自高品质支撑。在创作上,《珠江人家》围绕“团圆”的创作思路、表现岭南文化的创作动因,符合人民群众对于年代传奇的预期和需求。在制作上,美术、歌曲、表演、制作均体现出较高的艺术追求。更为重要的是剧集所传递的精神价值,主人公经历了在革命年代追求光明、追求正义、追求理想的曲折与磨难,谱写一曲革命战争年代的青春赞歌。 《珠江人家》所具有的深厚传统文化内涵、鲜明美学风格、浓郁地域特色,以及展现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挖掘出粤港澳大湾区更具传播力的文化符号形态进行了积极探索,做出了贡献。 (作者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监 制:杨明品 轮值主编:张苗苗 后期编辑:曹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