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桐城派古文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创作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创于康、乾之际,盛于嘉、道年间。“桐城派”一名的由来,是因为开宗立派的三位代表作家和理论家方苞、刘大櫆和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
桐城派并不是一个地方性文人集团和创作流派,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根源。它是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满汉地主阶级的联合统治稳定之后的产物。在清朝政权稳定之后出生的新一代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有不少人已经不再像他们的祖辈和父辈们那样,满怀君父之仇,反抗满族统治,而是想通过科举考试,致身显达,政治立场已经完全站在清廷一边,自觉地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因此,在文化艺术领域创造一种为新王朝服务的创作规范和文章式样不仅成了客观需要,而且有了一个较为适宜的社会基础。再者,满洲贵族以落后的民族君临全国,既要排除汉族传统思想中的夷夏之防,又要充分利用封建伦理道德规范来驾驭汉族地主阶级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优势,巩固自己的统治秩序。于是,清廷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一方面重用一批所谓的“理学名臣”,如魏象枢、李光地等人;另一方面希望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语言文字形式。他们先为科场文字立下一个“清真雅正”的衡文标准,然后逐渐推及到其他文学式样。另外,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散文的创作,由于清初作家有意识地接受了明代秦汉派散文失败的教训,吸取了唐宋派古文成功的经验,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客观上形成了全面总结几千年来丰富的创作经验、完善散文理论体系的要求和趋势。桐城派以清廷的统治思想为依据,以清廷的文化政策为准绳,又能较为全面地总结中国古代散文的经验,建立起以“义法”为中心的理论体系。这可以说是桐城派影响深广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