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中,常熟薛尚志著《邑水论》,以复五堰,开百渎,凿吴江,为东南治水之经。
治水者,必复溧阳之五堰,使三州之水,不得东注于太湖;开宜兴之百渎,引荆溪之水,以入于江;凿吴江茭芦之地使深阔,以泄太湖之水,散入淀山、阳城、昆承等湖,大石屯等浦,以泄淀山湖之水,由吴淞江以入于海;开盐铁、七浦等塘,泄阳城湖之水,以达于江;开白茆港、白鱼洪、鲇鱼口,以泄昆承湖之水,以注诸江,此东南治水之经也。(《常熟水论序》)
与其时胡体乾所上治水策,议论大体相同。
嘉靖……二十四年……初胡体乾按吴,以松江泛溢,进六策:曰开、曰浚湖、曰杀土流之势、曰决下流之壑、曰排涨沙、曰立治田之规。(《明史·河渠志》)
所谓正源治流者是也。
复五堰以障三州之漫,开百渎以杀荆溪之淫,所以正其源也;凿吴江淀淤,以导太湖之潴,治通江各浦,以宣诸湖之停,所以治其流也。(《常熟水论》)
昆山归有光有《三吴水利录》之作,谓古者吴淞江最为深阔。
元泰定二年都水监任仁发……称古者江狭处,犹广二里,然二里、即江之湮已久矣。自宋元嘉中滬渎已壅噎,至此何啻千年?郏氏云:“吴淞古道,可敌千浦。”又江旁纵浦,郏氏自言小时犹见其阔二十五丈,则江之广可知。……余家安亭,在淞江上,求所谓安亭江者,了不可见;而江南有大盈浦,北有顾浦,土人亦有三江口之称。江口有渡,问之百岁老人云:“往时南北渡,一日往来仅一二回。”可知古江之广也。(《震川集》卷三《水利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