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郡国学,间有提倡者,而不能遍兴。
晋虞溥,太康武帝。时,为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余人。(《通考》卷四六《学校考》七)
东晋穆帝永和,中征西将军庚亮,在武昌开置学官,起立讲舍,亮家子弟及参佐大将子弟,悉令入学。四府博学识义通涉文学经论者,建儒林祭酒,班同三署,厚其供给,皆妙选邦彦,必有其实者以充此举。近临川、临贺二郡,并求修复学校。若非束脩之流,礼教所不及而欲阶缘免役者,不得为生。明为条制,令法清而人贵。(《通典》卷五三《礼》一三)
宋文帝雅好文艺,始立玄儒文史四学。
元嘉十五年,征次宗至京师,开馆于鸡笼山,聚徒教授,置生百余人。会稽朱膺之,颍川庚蔚之,并以“儒学”监总诸生。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凡四学并建,车驾数幸次宗学馆,资给甚厚。(《宋书》卷九三《雷次宗传》)
宋、齐皆立国学,然辍置无常,成为具文。
宋武帝诏有司立学,未就而崩。文帝元嘉二十年,立国学,二十七年废。明帝太始中,初置总明观祭酒一人,有玄、儒、文、史四科,置学士十人。(《通典》卷五三《礼》一三)